2025年,当特朗普政府再次祭出"对等关税"大棒时,中国光伏巨头——晶科能源的高管们却显得异常从容。
这并非他们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挑战。早在2012年,当美国首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开启“双反”调查时,这家来自浙江的企业就开始了它的"全球突围"之路。十三年后的今天,晶科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:美国出货占比已降至10%以下,但仍六度蝉联全球组件出货量冠军。
这是一场关于生存智慧的商业教科书级案例。 当大多数企业还在为关税壁垒焦头烂额时,晶科早已在全球布下一盘大棋:马来西亚的智能化工厂、越南的硅片基地、沙特的合资项目...每一次布局都精准踩在贸易政策变化的节点上。
长江商学院李伟教授、陈剑研究员最新研究发现,晶科能源的全球化3.0战略,或许正为中国企业指明了一条破局之路:通过空间上的全球布局、技术上的持续突破和生态上的知识溢出,在贸易保护冲击下赢得话语权。企业未来出海需要以互惠互利的方式谋求共同发展,经过输出技术、合作落地、本土制造,方能获得市场。在这家光伏巨头的故事里,藏着中国制造突围的关键密码。
近年来,中国光伏企业依托技术研发和成本控制,从产业链上的多晶硅到硅片、电池片到电池组件,持续释放新产能,推动中国在全球光伏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2023年,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产能和产量都占到了全球的80%以上,光伏产品也因此成为中国外贸的“新三样”之一。据高盛公司2024年7月发布的报告《中国光伏行业:供需失衡、拐点与周期;拐点临近》,2020-2023年,中国光伏组件出口以47%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。2023年,中国向欧盟出口101GW的组件,同年美国进口的组件超过80%在东盟生产,主要来自中国供应商在当地建立的产能。
在这种形势下,欧美等国家为保护和支持本土新能源制造业发展,加大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关税征收、反倾销和反补贴(以下简称“双反”)调查等限制措施。以美国为例,早在2012年,美国商务部就决定对进口的中国光伏产品征收“双反”税。随后,又将限制措施进一步扩大至201条款、301条款等。为阻止中国光伏企业绕道东南亚地区出口,2022年3月,美国开启了对来自柬埔寨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越南四国的光伏电池/组件的反规避调查。2024年,美国商务部公布对进口自东南亚四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(无论是否组装成模块)征收0.14%~292.61%的反补贴税率和0~271.28%的反倾销税率。2025年4月初,在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企业新增高达145%的关税政策出台后,4月11日,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(CBP)发布公告:包括光伏电池、半导体在内的20类产品可以申报对等关税(125%)的豁免。即使如此,短期来看,我国光伏企业对美出口亦将面临新增20%“芬太尼关税”。
01 穿越周期
21世纪的前十年是欧美引领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阶段。自2000年德国颁布《可再生能源法(EEG)》,对光伏行业进行补贴后,西班牙、意大利、英国、美国等国家也纷纷颁布政策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。2005年以前,欧美企业垄断了多晶硅产能,中国企业主要从事附加值偏低的电池组件环节的生产。2005-2010年是中国光伏企业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,国内多晶硅技术取得突破,产量开始扩张。2006年,中国颁布了《可再生能源法》,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。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晶科能源”)即成立于这一年,是国内较早开展光伏技术研发和光伏产品规模化开发制造的企业。公司早期从事上游材料生产,2009年收购“浙江太阳谷”,开始进入光伏电池片与组件生产。晶科能源的企业实控人为李仙德、陈康平及李仙华三人,其中李仙德与李仙华为兄弟,陈康平系李仙德配偶的兄弟。公司股权结构稳定,三位实控人均有多年光伏行业经验,成功带领企业穿越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波动周期。
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,欧美国家纷纷下调补贴金额,欧洲及全球光伏市场呈现萎缩。与此同时,中国国内的多晶硅产能却在持续投产扩张,供需失衡使得多晶硅价格出现回落。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,美国又开始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开展“双反”调查,使得当时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光伏产业雪上加霜。至2012年初,国内亏损的光伏企业比例高达50%,2013年行业的产能利用率降至30%以下。在2011-2013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深度调整期,众多企业纷纷倒闭。欧美市场萎缩之时,晶科能源将重心更多转向中国、日本、南非、印度等潜力市场。公司在这一时期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,于2013年推出了全新的太阳能光伏组件“Eagle”系列,这是全球首款在特定条件下PID-free(免于电势差诱发衰减)的组件,更适用于屋顶安装和极端天气地域条件。
2013年7月,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为国内光伏产业注入新活力。在政策扶持下,国内光伏产业逐渐复苏,并迅速崛起,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。晶科能源成为市场复苏之后首批扩张产能的企业之一。彼时在行业的低谷期,资产价格处于低位,晶科能源顺势斥资2.72亿美元于2014年1月收购尖山光电(Topoint)集团公司的制造型资产——500兆瓦电池产能、500兆瓦硅片产能以及100兆瓦组件产能。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,晶科能源2016-2019连续四年领跑全球组件出货量,2020-2022年持续居于全球组件出货量前五名。2022年1月,晶科能源在A股科创板上市。2023年,公司重回全球组件出货量第一的领先地位。
晶科能源穿越周期的秘密在哪里?李仙德的一句话道出奥秘:“全球化布局和全球化人才是晶科不惧短期跌宕、穿越周期,逆境绽放的底气。”
02 全球化探索之路
观察2019-2023年的收入数据,可以看到全球市场是晶科能源的主战场——期间公司在境外地区的营收占比保持在60%~80%的份额(表1),五年的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1%。2024年上半年,晶科海外产能占比约20%,海外出货占比达到65%,营收贡献超过70%。从全球销售的区域分布来看,晶科能源以中国、欧洲、北美、亚太其他地区为主,取得了较均衡的市场分布。
登录阅读全文 查看优投独家解读